中国vs朝鲜足球(中国vs朝鲜足球交手记录)
47
2024 / 10 / 03
前言:
2019年9月21 日,一位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突发心脏病去世的女士引起关注。
她曾因揭露一项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而被开除,然而,她的举报却拯救了上万人的生命。
这位无名英雄的故事令人深思,也引起了人们的对口哨人制度的关注。
那么什么是口哨人呢?这位吹哨人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的传奇故事。
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,为何在死后被人提起倍感婉惜?
艾滋病在全球泛滥
王淑平出生于河南省的一个医生世家,在家人的的熏陶下,王淑平自然而然成了一位医生。
1983年王淑平从河南医学院毕业,后在学校分配下进入当地一家医院做护理工作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艾滋病疯狂在全世界蔓延。
当时因为我国和西方国家关系开始破冰,并没有多少外籍游客到中国游玩。
因此我国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艾滋病患者为0的国家。
1985年,中国首次出现了一例艾滋病患者,这位患者是一位来自阿根廷的游客。
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入,中国政府官方禁止了血液制品的进口,除了血红蛋白。
这本应是一项为了国家和人民福祉的措施,但却导致了一场巨大的灾难。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?
血浆经济
血液制品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,许多领域都需要使用它,当禁止进口后,国内的血库迅速耗尽。
为了满足需求,全国各地纷纷建立了血站,为了吸引人们献血,当时200毫升的血竟然可以卖到40-50元人民币的高价。
这个价格在那个时代来说是非常高的。
要知道,在80年代,许多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可能还没有100块钱,而现在只需要捐献两管血,就能轻松赚到钱。
因此,当血站在河南开放后,每天都有大量人前来献血,络绎不绝。
一些家庭贫困的人为了赚取更多钱,一天要辗转多个献血站来抽取血液。
然而,现在我们都知道,一个人一次能够献血的量是有限的。但当发生了抽取过多导致人死亡的事件后,对于献血的次数开始进行了限制。
这种稳赚不赔的活动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商人投资开设献血站。
此外,抽血所使用的针头和针管也是共用的,上一个献血完毕后,下一个人就直接使用同一支针头进行抽血。
放到现在,我们当然会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,因为许多传染病都是通过血液传播的。
然而,在当时,普通老百姓并不了解这些风险,他们只知道这个活动能够赚钱。
然而,在高额利润的背后,一场巨大的艾滋风暴正在悄然酝酿。
危机来临
1986年,年仅27岁的王淑平凭借出色的能力被调到周口地区的防疫站工作,晋升为副站长。
1995年,根据上级的指示,王淑平参加了一个由卫生部举办的会议。
在会议上,有一位与会者的发言引起了他的注意:一位之前在太康县卖过血的人,在昆明献血是被检测出艾滋病病毒呈阳性。
王淑平在会议上立即表态:“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关闭太康县的献血站。
并召集所有献过血的人进行检查,看看有多少人携带艾滋病病毒呈阳性。
在抽取血液之前,加入一道检验程序,一旦发现献血者携带艾滋病病毒。
就不需要抽取他们的血液,并为他们提供艾滋病治疗药物,帮助他们稳定疾病情况。”
王淑平的发言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,她以为自己的想法已被采纳。
会议结束后,王淑平并没有收到有关血站整改的消息。
于是王淑平到太康县的献血站实地考察了一下,发现都在正常营业。
由于上级没有任何响应,王淑平决定亲自走访调查,他注意到许多村庄已经出现了类似艾滋病。
由于村民对艾滋病毒不了解,当他们出现发烧、拉肚子等症状时,他们通常会去村里的小诊所求药打针,但都没有明显效果。
在这种情况下,人们的恐慌心理日益加重。
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,王淑平通过关系获得了一份私人献血站的记录表,并根据上面的信息找到相关的人士,抽取了一些血液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。
结果可想而知,在400份血液样本中,15%的样本检测出了HIV,这表明许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。
因此,王淑平决定携带血液样本亲自到北京上访。
吹哨人
1995年12月,王淑平带着数据和血液来到北京中国预防科学院,希望进行更权威的鉴定。
她无法得到组织的报销,需要自己支付四万块的检查费。
但她每月只有五百块的高薪工资,这笔钱对她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负担。
王淑平坐在研究院门口,心情沮丧地想着:“四万块啊,我要节衣缩食七年才能攒到这笔钱,该怎么办呢?”
王淑平的哀嚎声吸引了大批路人驻足,在他没看到的角落,一个人拨开人群向她走来:“大妹子,你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?我叫曾毅,在研究院上班。
你有什么难处可以和我说说,我看看能帮你吗?”
王淑平看着眼前的男子,将最近发现的东西,全都一五一十讲了出来。
曾毅说:你把样本给我,我先给你做16份。
结果很快出来了,16份样本中有13份确定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,另外3份则是疑似。
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中央,领导们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所有私人血站的运营,并要求进行必要的病毒检测。
王淑平期待着有关部门的迅速行动,但并没有按照她的期望发生。她感到失望,也无法忍受看到更多无辜人受到“血祸”的伤害。于是在次年,她将调查报告和检测数据提交给了卫生部。
在1996年年底,临床检验中心被关闭,而在同年12月,卫生部设立了一个专门颁发给对艾滋病有贡献的人的奖项。
曾毅作为首席专家提名了王淑平,然而最终她并未获得这个奖项。
随后,王淑平在1997年年初独自前往美国。
血站恢复工作后,增加了必须检查艾滋病毒(HIV)的抽血步骤。这措施预防了无数人无辜感染艾滋病病毒,但具体免于感染的人数无法估量。
然而,这一切与王淑平无关。她没有得到鲜花、掌声或荣誉,只是孤独地流落江湖。
当时,中国的互联网刚刚起步,所以没有人知道,在整顿血站、增加艾滋病毒(HIV)检测的背后,有这样一位被开除、离婚、流落江湖的“吹哨人”。
2019年9月,59岁的王淑平因心脏病复发离世。她为此付出的贡献逐渐被人们遗忘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